加氢石油树脂因相容性好、耐黄变的特点,是白色胎侧胶的重要改性剂,但受其颗粒形态、与橡胶基体极性差异影响,易出现团聚,导致分散不均。提高其分散性需从“树脂预处理、配方协同、工艺优化”三方面入手,通过降低颗粒团聚力、增强界面相容性、优化混合效率,实现树脂在胶料中的均匀分布,最终保障白色胎侧胶的外观与力学性能。
一、树脂预处理:从源头打破团聚,降低分散阻力
加氢石油树脂出厂时多为微米级颗粒(常规 50-100μm),易因范德华力团聚成大颗粒,需通过预处理减小粒径、破坏团聚结构,为后续分散奠定基础。
(一)微细化处理:减小颗粒粒径,扩大接触面积
低温粉碎+分级筛选:采用液氮低温粉碎技术(温度-80~-100℃),利用低温下树脂脆性增加的特性,将颗粒粉碎至 10-20μm;粉碎后通过气流分级筛选,去除>30μm的粗颗粒 —— 细粒径颗粒比表面积更大,与橡胶基体的接触界面更多,可快速融入胶料,避免大颗粒团聚形成“白点”。例如,某企业将树脂粒径从80μm降至15μm后,白色胎侧胶中树脂团聚体数量减少 70%。
造粒改性:制备低团聚母粒:将加氢石油树脂与少量相容剂(如聚丁二烯橡胶,用量为树脂的 5%-8%)混合,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造粒(温度120-140℃),制成“树脂-相容剂母粒”。相容剂可在树脂颗粒表面形成包覆层,削弱颗粒间的团聚力,同时增强树脂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结合,母粒在胶料中更易分散,分散均匀度提升40%以上。
(二)表面改性:调节极性,增强与橡胶的相容性
加氢石油树脂为弱极性,而白色胎侧胶常用基体(如天然橡胶、丁苯橡胶)极性更低,界面相容性较差,需通过表面改性提升树脂极性,促进界面融合。
偶联剂处理:将树脂颗粒与硅烷偶联剂(如 KH-550,用量 0.3%-0.5%)在高速混合机中搅拌(转速 800-1000r/min,温度 60-80℃),偶联剂的氨基基团可与树脂表面的羟基结合,另一端的烷氧基则能与橡胶分子链发生作用,形成“树脂-偶联剂-橡胶”的桥梁结构,减少界面张力,避免树脂颗粒团聚。
接枝改性:引入橡胶相容性基团:通过熔融接枝工艺,在加氢石油树脂分子链上接枝少量丁二烯或苯乙烯基团(接枝率 1%-3%),接枝后的树脂与丁苯橡胶、天然橡胶的结构相似度提升,相容性显著增强,在胶料中可自发分散,无需额外强力混合。
二、配方协同:优化胶料组分,为分散提供“助力”
通过调整白色胎侧胶的配方组分,加入分散助剂、优化橡胶基体比例,可进一步提升加氢石油树脂的分散性,同时避免组分间的拮抗作用。
(一)添加分散助剂:降低混合阻力,促进颗粒分散
低分子蜡类分散剂:加入 0.5%-1% 的聚乙烯蜡或硬脂酸锌,这类助剂在混炼过程中可在树脂颗粒表面形成润滑层,减小颗粒与橡胶基体间的摩擦阻力,帮助树脂颗粒快速分散;同时,硬脂酸锌还能与白色胎侧胶中的氧化锌协同作用,提升硫化效率,不影响胶料力学性能。例如,在胶料中添加 0.8% 聚乙烯蜡后,树脂分散时间从 15分钟缩短至 10分钟,且分散均匀度提升 25%。
高分子分散剂:增强界面结合:选用接枝型高分子分散剂(如苯乙烯-马来酸酐共聚物接枝物,用量 1%-2%),其分子链一端可与加氢石油树脂结合,另一端与橡胶分子链缠结,不仅能促进树脂分散,还能增强树脂与橡胶的界面结合力,避免后期加工中树脂颗粒析出。
(二)优化橡胶基体与填充体系:减少分散干扰
调整橡胶基体比例:白色胎侧胶中天然橡胶(NR)与丁苯橡胶(SBR)的比例会影响树脂分散 ——NR 相容性好但弹性大,SBR 极性略高但加工性优,建议将 NR:SBR 调整为 60:40-50:50,此比例下胶料的黏度适中(门尼黏度 60-80),既便于树脂颗粒融入,又不会因黏度太低导致颗粒沉降。
控制填充剂粒径与用量:白色胎侧胶常用白炭黑作为填充剂,若白炭黑粒径过小(<10nm)或用量过高(>30 份),易与树脂颗粒竞争吸附分散助剂,导致树脂团聚。建议选用 20-30nm的白炭黑,用量控制在 20-25 份,同时加入 1.5%-2% 的硅烷偶联剂(如 Si69),优先改善白炭黑与橡胶的相容性,减少对树脂分散的干扰。
三、工艺优化:精准控制混炼过程,保障分散效果
混炼工艺是决定树脂最终分散性的关键环节,需通过“分段控温、梯度加料、优化参数”,避免混炼不足导致的团聚或过度混炼导致的树脂降解。
(一)分段混炼:先塑炼后加树脂,降低初始黏度
采用“两段混炼法”,避免树脂在高黏度胶料中难以分散:
第一段:橡胶塑炼+填充剂分散:先将天然橡胶、丁苯橡胶在密炼机中塑炼(温度 80-90℃,转速 60-70r/min)3-5分钟,使橡胶分子链断裂,黏度降低;再加入白炭黑、氧化锌等填充剂,继续混炼 5-7分钟,至填充剂均匀分散(通过门尼黏度测试确认,黏度控制在 70-80);
第二段:加入加氢石油树脂+分散助剂:将第一段胶料降温至 60-70℃,加入预处理后的加氢石油树脂与分散助剂,混炼 6-8分钟,期间通过密炼机的转子剪切力将树脂颗粒进一步打碎、分散,最终胶料温度控制在 100-110℃(避免超过 120℃导致树脂降解)。
(二)优化混炼参数:平衡剪切力与分散时间
转速与压力:密炼机转速过低(<50r/min)会导致剪切力不足,树脂颗粒无法打碎;转速过高(>80r/min)则易产生大量热量,导致胶料升温过快。建议转速控制在 60-70r/min,上顶栓压力 1.5-2.0MPa,确保剪切力足以分散树脂,同时通过冷却水控制胶料温度。
加料顺序:树脂需在填充剂分散后加入,避免与白炭黑同时加入 —— 白炭黑的高比表面积会优先吸附树脂,导致树脂包裹在白炭黑表面形成“复合团聚体”;分散助剂应与树脂同时加入,确保助剂能及时包覆树脂颗粒,避免团聚。
(三)后续工艺辅助:避免分散状态倒退
开炼机薄通:进一步细化分散:两段混炼后,将胶料在开炼机上进行 3-5次薄通(辊距 1-2mm),利用开炼机的辊筒剪切力,将残留的微小团聚体打碎,最终胶料厚度控制在 3-5mm,便于后续压延加工。
控制硫化温度:硫化温度过高(>160℃)可能导致加氢石油树脂软化、流动,出现局部聚集;建议硫化温度控制在 145-155℃,硫化时间 15-20分钟,确保树脂在硫化过程中保持均匀分散状态,不发生迁移。
四、分散性验证:通过检测确保效果达标
在优化方案实施后,需通过“微观观察+性能测试”验证树脂分散性,确保满足白色胎侧胶的质量要求:
微观观察: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观察胶料断面,若树脂颗粒均匀分布,无明显团聚体(团聚体粒径<5μm),则分散合格;
力学性能测试:分散不均会导致胶料拉伸强度、撕裂强度下降,若拉伸强度≥18MPa、撕裂强度≥50kN/m,且同一批次胶料的性能波动<5%,说明树脂分散均匀;
外观检测:白色胎侧胶需无“白点”“斑纹”,若外观洁白、无明显杂质,符合轮胎行业外观标准(如 GB/T 29417),则分散效果达标。
提高加氢石油树脂在白色胎侧胶中的分散性,核心是“预处理降低团聚、配方增强相容、工艺优化混合”的协同作用 —— 通过微细化与表面改性打破树脂团聚,借助分散助剂与橡胶基体优化增强界面结合,再通过分段混炼与参数控制实现均匀分散。这一过程需避免单一环节优化,需从树脂到工艺全链条把控,才能最终保障白色胎侧胶的外观与力学性能,满足轮胎生产需求。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