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氢石油树脂与SIS热塑性弹性体的协同增粘效应


热塑性弹性体(TPE)中的苯乙烯-异戊二烯-苯乙烯嵌段共聚物(SIS),凭借“室温下高弹性、高温下可熔融加工”的特性,成为压敏胶、热熔胶等领域的核心基材,但其自身粘接性能(初粘力、持粘力、剥离强度)存在短板,需搭配增粘树脂优化。加氢石油树脂作为低极性、高耐候性的增粘剂,与 SIS 的分子结构存在天然适配性,二者复配时可通过“界面相容-分子协同-性能互补”形成协同增粘效应,不仅能显著提升粘接强度,还能改善 SIS 胶黏剂的耐候性、热稳定性与施工适应性。深入解析这一协同效应的作用机制、影响因素及应用场景,可为高性能胶黏剂配方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
一、协同增粘的结构基础:SIS 与加氢石油树脂的分子适配性

协同效应的产生前提是两种材料的分子结构能够相互兼容、互补 ——SIS 的嵌段结构决定其弹性与加工性,加氢石油树脂的极性、软化点则匹配其增粘需求,二者在分子层面的适配性为协同增粘奠定基础。

(一)SIS的分子结构特征:弹性与粘接的矛盾点

SIS由“硬段(苯乙烯嵌段,PS)”与“软段(异戊二烯嵌段,PI)”交替组成,呈“PS-PI-PS”三嵌段结构:

硬段(PS):室温下呈玻璃态,分子链刚性强,可形成物理交联点,赋予SIS弹性回复性与力学强度,但自身无粘性,且含量过高会导致胶黏剂硬脆、初粘力下降;

软段(PI):室温下呈高弹态,分子链柔性好,可与被粘物表面接触浸润,但极性低(仅含少量双键),分子间作用力弱,单独使用时持粘力、剥离强度不足(如纯SIS压敏胶的180° 剥离强度仅 1.5-2.0kN/m)。

简言之,SIS的核心矛盾是“硬段提供强度但抑制粘性,软段具备粘性潜力但强度不足”,需增粘树脂调节硬软段平衡,激活软段的粘接能力。

(二)加氢石油树脂的分子结构优势:适配SIS的增粘需求

加氢石油树脂(以C5C9型为主)的分子结构特点与SIS的增粘需求高度契合:

低极性与相容性:分子链以饱和烷烃、环烷烃为主,极性基团(羟基、羧基)含量<0.5%,与SIS的非极性软段(PI)相容性优异 —— 树脂可均匀分散于PI相,不与PS硬段发生相分离(因PS极性略高于PI,树脂更倾向于溶胀PI软段),避免传统极性增粘树脂(如松香树脂)与SIS相容性差导致的“分层、粘接力波动”问题;

可控软化点与粘度:软化点可通过原料与工艺调控(80-160℃),高温下熔融粘度低(180℃时500-2000mPas),能快速渗透至SIS分子链间隙,改善胶黏剂的流动性与浸润性;室温下呈半固态,可与 PI 软段形成“弹性-粘性”复合结构,提升初粘力;

耐候性与稳定性:加氢过程去除不饱和双键,耐氧化、耐紫外线老化能力远优于未加氢树脂,与SIS复配后可抑制PI软段的双键氧化降解,延长胶黏剂的使用寿命(如人工氙灯老化1000h后,粘接强度保持率>85%,未加氢树脂组仅 60%)。

二、协同增粘效应的作用机制:从分子互作到性能提升

加氢石油树脂与SIS的协同增粘并非简单的“物理混合”,而是通过“相区调控-分子链作用-界面优化”三重机制,解决SIS自身的粘接短板,实现“1+12”的性能提升。

(一)相区调控:优化SIS的硬软段平衡

SIS 的粘接性能依赖硬软段的比例平衡,加氢石油树脂通过“选择性溶胀软段”调节相区结构:

树脂分子优先渗透至PI软段相,使PI相体积膨胀、分子链间距增大,降低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—— 纯SISPITg-60℃,添加20%加氢石油树脂后,Tg降至-75℃以下,软段柔性显著提升,胶黏剂在室温下更易与被粘物表面贴合,初粘力从纯SIS5-8N提升至15-20N

树脂不溶胀PS硬段相,仅在硬段周围形成“树脂富集层”,既不破坏硬段的物理交联作用(保证胶黏剂的力学强度),又能减少硬段对软段的束缚,避免因硬段含量过高导致的胶黏剂硬脆(如添加树脂后,SIS胶黏剂的断裂伸长率从300%提升至500%以上)。

简言之,树脂通过“溶胀软段、保护硬段”,让SIS的“弹性”与“粘性”达到良好的平衡,为后续粘接性能提升奠定结构基础。

(二)分子链作用:增强内聚力与界面结合力

加氢石油树脂与SIS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,是协同增粘的核心驱动力,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:

内聚力增强:树脂分子链的饱和碳链与PI软段的碳链通过“范德华力”与“疏水相互作用”结合,形成“树脂-PI”互穿网络结构 —— 这结构可分散胶黏剂受力时的应力,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分子链断裂,使持粘力显著提升(如纯SIS胶黏剂在70℃、1kg载荷下的持粘时间仅0.5h,添加25%树脂后延长至8-10h);

界面结合力提升:树脂的低熔融粘度使其在涂覆过程中能快速浸润被粘物表面(如塑料、金属、纸张),填充表面微小缝隙,同时树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的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羧基)形成弱氢键作用,增强界面附着力 —— 以铝箔为被粘物时,纯 SIS 180° 剥离强度仅 1.8kN/m,添加 20%树脂后提升至 3.5-4.0kN/m,且断裂位置从“胶-铝箔界面”转变为“胶层内聚断裂”,证明界面结合力已超过胶层内聚力。

(三)界面优化:改善浸润性与抗老化性

除分子层面的作用外,加氢石油树脂还能从宏观界面角度优化SIS胶黏剂的粘接性能:

浸润性改善:树脂的加入降低了SIS胶黏剂的表面张力(从纯SIS32mN/m 降至28-30mN/m),使其更易在低表面能被粘物(如聚乙烯、聚丙烯)表面铺展,避免因浸润不足导致的“虚粘”(如在聚丙烯表面,纯SIS的初粘力几乎为0,添加树脂后可达10-12N);

抗老化性协同:SISPI软段含少量双键,易受紫外线、氧气攻击发生氧化降解,导致胶黏剂变硬、粘接力下降;加氢石油树脂无双键,且能在胶层表面形成“致密保护层”,阻挡氧气与紫外线侵入,同时树脂分子可捕获氧化产生的自由基,抑制降解反应 —— 老化试验显示,SIS/加氢石油树脂复配胶黏剂经2000h氙灯老化后,剥离强度保持率达82%,远高于纯SIS45%SIS/未加氢树脂组的58%

三、影响协同增粘效应的关键因素

协同增粘效应的强弱并非固定,受“树脂类型与参数”“SIS结构特性”“复配比例”三大因素调控,需精准匹配才能至大化增粘效果,避免因参数不匹配导致的性能劣化。

(一)加氢石油树脂的类型与参数

·树脂类型(C5 vs C9):

C5加氢石油树脂:分子链以脂肪族结构为主,极性更低,与SISPI软段相容性极佳,更适合提升初粘力与低温柔韧性(如在-20℃低温环境下,C5树脂复配胶黏剂的剥离强度保持率达90%C9树脂组仅 75%),适配低温施工场景(如北方户外粘接);

C9加氢石油树脂:分子链含少量芳香环结构,极性略高于C5树脂,与SIS的相容性稍弱,但能提供更高的剥离强度与热稳定性(70℃持粘时间比C5树脂组长2-3h),适配高温环境(如汽车内饰粘接、电子元件固定)。

·软化点:软化点过低(<100℃)会导致胶黏剂高温流淌(70℃时持粘时间<2h);过高(>140℃)则会使胶黏剂硬脆、初粘力下降(<10N)。合适的软化点范围为100-130℃,此时胶黏剂的初粘力(15-20N)、持粘力(8-12h)与剥离强度(3.5-4.0kN/m)达到平衡。

(二)SIS的结构特性

苯乙烯(PS)含量:PS含量过低(<15%)会导致胶黏剂内聚力不足、持粘力差;过高(>30%)会使胶黏剂硬脆、初粘力与剥离强度下降。与加氢石油树脂复配时,PS含量以 18%-25%为宜 —— 此时树脂可充分溶胀PI软段,同时PS硬段能提供足够内聚力,协同效果至佳(如PS含量20%SIS25%树脂复配,剥离强度达4.2kN/m,高于PS含量15%组的3.0kN/m30%组的2.8kN/m);

分子量与分布:高分子量SIS(数均分子量>15万)的力学强度高,但熔融粘度大,树脂分散困难;低分子量SIS(<10 万)的熔融粘度低,树脂易分散,但内聚力不足。推荐选择数均分子量12-15万、分子量分布窄(<2.0)的SIS,此时树脂分散均匀(粒径<1μm),且胶黏剂的内聚力与流动性平衡。

(三)复配比例

SIS与加氢石油树脂的复配比例直接决定协同效应的强弱,需根据应用需求调整:

初粘力优先场景(如标签胶、临时粘接):树脂添加量为SIS质量的 15%-20%—— 此时树脂主要改善浸润性与软段柔性,初粘力可达18-22N,持粘力满足短期使用(70℃下 3-5h);

持粘力与剥离强度优先场景(如胶带、结构胶):树脂添加量为25%-35%—— 树脂与SIS形成致密的互穿网络,持粘力达10-15h,剥离强度3.8-4.5kN/m,但初粘力略有下降(12-15N);

过量添加(>40%):树脂会形成连续相,破坏 SIS 的嵌段结构,导致胶黏剂内聚力急剧下降(持粘时间<1h),甚至出现“发粘、渗油”现象,完全失去协同效应。

四、协同增粘效应的典型应用场景

基于 SIS/加氢石油树脂复配胶黏剂的优异性能,其在压敏胶、热熔胶两大领域应用广泛,尤其适用于对粘接强度、耐候性有高要求的场景。

(一)压敏胶领域:标签、胶带与医用敷料

包装标签胶:需具备高初粘力(快速贴附)、耐温性(适应仓储高温),采用PS含量20%SIS+20%C5 加氢石油树脂(软化点 110℃)”复配,初粘力达20N70℃持粘时间5h,且耐老化性优异,标签在户外储存6个月无翘边、脱落;

工业胶带(如遮蔽胶带、双面胶):需高剥离强度与内聚力,选择PS含量22%SIS+30%C9加氢石油树脂(软化点 120℃)”,180° 剥离强度达4.3kN/m70℃持粘时间 12h,可满足金属、塑料等基材的长期粘接;

医用敷料胶:需低刺激性、耐汗性,采用“低分子量SIS12万)+25%C5加氢石油树脂”,胶黏剂柔软性好(断裂伸长率550%),对皮肤的剥离强度温和(1.5-2.0kN/m,避免损伤皮肤),且耐汗性优异(贴附48h无脱落)。

(二)热熔胶领域:木材加工、汽车内饰与电子粘接

木材封边热熔胶:需快速固化、高剥离强度,采用PS含量25%SIS+35%C9加氢石油树脂(软化点130℃)”,熔融粘度低(180℃时1500mPas),涂覆后10秒内固化,木材与封边条的剥离强度达5.0kN/m,且耐湿热性好(60℃、90%湿度下储存1个月,强度保持率 85%);

汽车内饰粘接(如仪表盘、门板):需耐高低温(-40℃至 80℃)、耐老化,选择“PS含量22%SIS+30%C9加氢石油树脂+2%抗氧剂”,-40℃低温弯折无裂纹,80℃持粘时间8h,氙灯老化 2000h 后强度保持率 80%,满足汽车内饰的长期使用需求;

电子元件粘接(如传感器、连接器):需低挥发性、高绝缘性,采用“高纯度加氢石油树脂(VOCs50ppm+SIS”复配,胶黏剂的体积电阻率>10¹⁴Ω・cm,且高温下无挥发物(120℃加热2h,重量损失<0.5%),避免污染电子元件。

加氢石油树脂与SIS热塑性弹性体的协同增粘效应,源于二者分子结构的天然适配性 —— 树脂通过选择性溶胀SIS软段、增强分子间作用、优化界面浸润性,解决了SIS“弹性与粘性失衡”的核心问题,实现了初粘力、持粘力、剥离强度与耐候性的同步提升,这一效应的强弱受树脂类型(C5/C9)、软化点,SIS 的苯乙烯含量、分子量,以及复配比例调控,需根据应用场景精准匹配参数。

在实际应用中,该复配体系已成为高性能压敏胶、热熔胶的核心配方,广泛服务于包装、工业、医用、汽车、电子等领域。未来,通过“树脂分子改性(如引入功能性基团提升极性)”“SIS/树脂复合粒子制备(改善分散性)”等技术创新,可进一步拓展协同增粘效应的边界,为更高要求的粘接场景(如极端高低温、强腐蚀环境)提供解决方案,推动胶黏剂行业向“高性能、长效化、绿色化”发展。
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