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氢石油树脂在橡胶鞋底中的止滑性能与弹性调控


加氢石油树脂(Hydrogenated PetroleumresinHPR)是石油裂解副产物(如C5C9馏分)经聚合、加氢改性制成的低分子量热塑性树脂,具有低气味、耐老化、相容性好等特性,近年在橡胶鞋底领域的应用快速拓展。橡胶鞋底的核心性能需求是“止滑性”(确保行走安全)与“弹性”(提升穿着舒适度、延长使用寿命),而加氢石油树脂可通过与橡胶基体的协同作用,从“界面摩擦调节”“交联网络优化”双维度精准调控这两大性能,同时解决传统橡胶鞋底(如纯丁苯橡胶、天然橡胶鞋底)止滑与弹性难以兼顾的痛点。本文从它的结构特性切入,系统剖析其对橡胶鞋底止滑性能与弹性的调控机制,结合应用参数优化,为高性能橡胶鞋底的配方设计提供理论支撑。

一、结构特性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基础

加氢石油树脂的结构特性是其实现性能调控的核心前提,其与橡胶基体的良好相容性则是功能发挥的关键,具体可从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两方面解析:

(一)分子结构:低分子量、饱和键与极性基团的协同优势

加氢石油树脂的分子主链以饱和烷烃结构为主(加氢改性使不饱和双键转化率>95%),侧链连接少量烷基、环烷基或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酯基,根据原料与工艺调整),分子量集中在1000-5000Da(低分子量特性),这种结构赋予其三大优势:

低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:加氢石油树脂的 Tg 通常在-20℃至20℃之间(C5HPRTg 更低,约-20℃至 0℃;C9HPRTg 略高,约 5℃至20℃),低于橡胶鞋底的常规使用温度(-10℃至 40℃),在使用环境下呈“半柔性”状态,可避免因树脂刚性过强导致鞋底变硬、弹性下降;

弱极性与相容性:加氢石油树脂的分子极性与橡胶基体(如丁苯橡胶 SBR、顺丁橡胶 BR、异戊橡胶 IR)接近(均为弱极性或非极性),根据“相似相溶”原理,可均匀分散于橡胶基体中,不产生相分离(电镜观察显示,HPR添加量≤20份时,分散粒径<5μm),避免因分散不均导致鞋底性能波动;

可调节的黏性:低分子量特性使加氢石油树脂在橡胶硫化过程中具有一定黏性,可填充橡胶基体的微观空隙,同时与橡胶分子链形成弱相互作用(如范德华力),为后续止滑与弹性调控奠定结构基础。

(二)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:避免相分离,确保性能稳定

橡胶鞋底的基体多为“通用合成橡胶+补强剂+硫化剂”的复合体系(如 SBR/BR 共混橡胶,配合炭黑、白炭黑补强),加氢石油树脂与这类体系的相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
与橡胶分子链的互容:加氢石油树脂的饱和烷烃主链可与橡胶分子链(如 SBR 的丁二烯链段、苯乙烯链段)形成链间缠绕,且无强极性基团导致的排斥作用,硫化后可均匀嵌入橡胶交联网络,成为网络的“柔性填充单元”;

与补强剂的协同:加氢石油树脂可吸附在炭黑、白炭黑颗粒表面,通过弱极性作用降低补强剂颗粒间的团聚,同时改善补强剂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结合(减少界面空隙),避免因补强剂分散不均导致的弹性下降或止滑性能波动。实验证实,在 SBR/BR 共混橡胶中添加10C5HPR,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保留率达 95%(未添加组为 90%),且断面无明显相分离痕迹,相容性优异。

二、对橡胶鞋底止滑性能的调控机制

橡胶鞋底的止滑性能本质是“鞋底与接触面(如地面、瓷砖)的界面摩擦力”,主要包括“黏着摩擦力”(鞋底材料与接触面的分子黏附)和“滞后摩擦力”(鞋底形变后恢复产生的阻力)。加氢石油树脂通过“提升界面黏附性”“优化鞋底微观形变”“增强湿态摩擦稳定性”三大途径,显著提升止滑性能,尤其解决传统橡胶鞋底“干态止滑不足”“湿态易打滑”的痛点。

(一)提升界面黏着摩擦力:增强鞋底与接触面的分子黏附

加氢石油树脂在橡胶鞋底表面的“微渗出”特性是提升黏着摩擦力的关键:

表面黏性调节:HPR的低分子量与半柔性特性使其在橡胶硫化后,会缓慢向鞋底表面迁移(微渗出),在表面形成一层薄的“黏性膜”—— 这层膜可与接触面(如瓷砖、水泥地)的微观凸起形成分子级黏附(范德华力作用),增加界面黏着摩擦力。实验显示,添加15 C5HPRSBR 鞋底,干态下与瓷砖的黏着摩擦力较未添加组提升 35%-45%,行走时的“抓地感”显著增强;

表面微观粗糙度优化:加氢石油树脂的加入可轻微改变橡胶鞋底的表面微观形貌 ——HPR在硫化过程中因收缩率与橡胶基体存在微小差异(HPR收缩率约1.5%-2%,橡胶收缩率约2%-2.5%),会在鞋底表面形成纳米级的“微凸结构”(高度 50-200nm),这种结构可增加鞋底与接触面的实际接触面积(接触面积提升15%-20%),进一步强化黏着摩擦效果。

(二)优化滞后摩擦力:匹配鞋底形变与恢复速度

滞后摩擦力与橡胶材料的“滞后损耗”相关(滞后损耗越大,形变恢复时产生的阻力越大,止滑性越好,但弹性可能下降),加氢石油树脂可通过调控橡胶交联网络的滞后损耗,实现“止滑性与弹性的平衡”:

柔性填充,提升滞后损耗:加氢石油树脂作为“柔性填充单元”嵌入橡胶交联网络后,可增加网络的“微观形变能力”—— 当鞋底与地面接触时,分子链的柔性结构允许橡胶网络产生更大的局部形变(如压缩、弯曲),形变过程中分子链间的摩擦(内耗)增加,滞后损耗提升(动态力学分析显示,添加10份加氢石油树脂的橡胶体系,tanδ 值(滞后损耗指标)在25℃时从 0.25 提升至 0.32),滞后摩擦力随之增强;

避免过度内耗,保护弹性:与传统增塑剂(如邻苯二甲酸酯)相比,加氢石油树脂的饱和结构使其分子链间的作用力更稳定,不会因过度内耗导致弹性急剧下降 —— 实验中,添加15 份加氢石油树脂的鞋底,回弹率(弹性指标)仅下降 5%-8%(从 65% 降至 60%),而添加同等份数增塑剂的鞋底,回弹率下降15%-20%,证明加氢石油树脂可在提升滞后摩擦力的同时,很大程度保留弹性。

(三)增强湿态止滑稳定性:减少界面水膜影响

湿态环境下(如雨天、地面有水),鞋底与接触面间会形成“水膜”,阻碍分子黏附,导致止滑性能骤降。加氢石油树脂可通过“疏水调节”与“表面结构优化”减少水膜影响:

提升鞋底表面疏水性:加氢石油树脂的饱和烷烃主链具有疏水性,微渗出至鞋底表面后可降低表面亲水性(接触角从 75° 提升至 95°-105°),减少水分在表面的铺展,避免形成连续水膜;

促进水膜排出:加氢石油树脂诱导形成的表面微凸结构可作为“排水通道”,当鞋底与地面接触时,微凸间的缝隙可快速排出界面水膜,恢复鞋底与地面的直接接触。实验证实,添加12 份加氢石油树脂的橡胶鞋底,湿态下(瓷砖表面有水)的摩擦系数(COF)较未添加组提升 50%-60%(从 0.28 提升至 0.42),远高于行业安全标准(COF0.3),湿滑风险显著降低。

三、对橡胶鞋底弹性的调控机制

橡胶鞋底的弹性主要依赖橡胶交联网络的“形变恢复能力”,加氢石油树脂通过“优化交联网络结构”“减少应力集中”“提升耐疲劳性”,在确保止滑性能的同时,进一步增强弹性与使用寿命。

(一)优化交联网络结构:提升形变恢复效率

加氢石油树脂可作为“交联网络调节剂”,改善橡胶硫化过程中的交联均匀性:

促进硫化剂分散:加氢石油树脂的黏性可吸附硫化剂(如硫磺、过氧化物),避免硫化剂团聚,使交联点在橡胶基体中均匀分布(交联点密度变异系数从15% 降至 8% 以下),减少因交联不均导致的“刚性区域”(刚性区域易阻碍形变恢复);

柔性交联点补充:加氢石油树脂分子链可与橡胶分子链形成“弱交联点”(通过范德华力或氢键),这类交联点的强度低于化学交联点(如 S-S 键),但可在形变时产生“可逆拉伸”,既增强网络的柔性,又提升形变后的恢复速度。动态力学测试显示,添加8份加氢石油树脂的橡胶体系,形变恢复时间从 0.8 秒缩短至 0.5 秒,弹性响应更快。

(二)减少应力集中:保护橡胶基体结构

橡胶鞋底在行走过程中会反复承受“压缩-拉伸”应力,若应力集中在局部(如补强剂颗粒周围、交联点密集区域),易导致分子链断裂,弹性逐渐下降。加氢石油树脂可通过“界面缓冲”减少应力集中:

填充微观空隙:加氢石油树脂的低分子量特性使其可填充橡胶基体中的微观空隙(如橡胶与补强剂间的界面空隙),这些空隙是应力集中的主要位点,填充后可使应力均匀传递至整个网络;

柔性界面层构建:加氢石油树脂吸附在补强剂表面后,会形成一层“柔性界面层”(厚度10-20nm),当应力传递至补强剂颗粒时,界面层可通过形变吸收部分应力,避免应力直接作用于橡胶分子链。实验中,添加10份加氢石油树脂的鞋底,经过10万次往复压缩测试后,弹性形变保留率达 85%(未添加组为 70%),应力集中导致的弹性衰减显著减少。

(三)提升耐疲劳性:延长弹性使用寿命

橡胶鞋底的弹性衰减与“疲劳老化”密切相关(反复形变导致分子链断裂、交联网络破坏),加氢石油树脂的耐老化特性可延缓这一过程:

抗氧性保护:加氢石油树脂的饱和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抗氧性(氧化诱导期较未加氢树脂延长 3-5 倍),可减少橡胶基体中自由基的产生(自由基会加速分子链断裂),延缓疲劳老化;

网络修复辅助:加氢石油树脂的弱交联点在疲劳过程中若发生断裂,可通过分子链的热运动重新形成(可逆性),对受损的交联网络起到“修复”作用,维持弹性稳定。长期使用测试显示,添加HPR的橡胶鞋底,在日常穿着 6 个月后,回弹率仍保持初始值的 90% 以上(未添加组仅为 75%),弹性使用寿命显著延长。

四、在橡胶鞋底中的应用参数优化

为最大化HPR的止滑与弹性调控效果,需结合鞋底类型(如休闲鞋、运动鞋、雨鞋)优化HPR的“类型选择”“添加量”与“配方协同”:

(一)类型选择:匹配鞋底性能定位

止滑优先型鞋底(如雨鞋、户外鞋):选择C5HPRTg-20℃至 0℃,柔性更强),其表面黏性与疏水性更优,可显著提升湿态止滑性能;

弹性优先型鞋底(如运动鞋、休闲鞋):选择C5/C9共聚基HPRTg 0℃至10℃,刚性与柔性平衡),在保证弹性的同时,兼顾干态止滑性;

耐低温型鞋底(如冬季鞋):选择高加氢度C5HPR(双键转化率>98%),其低温柔韧性好(-30℃仍保持弹性),避免低温下鞋底变硬、止滑性下降。

(二)添加量控制:平衡止滑与弹性

加氢石油树脂的添加量需控制在 5-20份(以橡胶基体100份计),具体根据需求调整:

低添加量(5-10份):适用于弹性需求高、止滑需求中等的场景(如慢跑鞋),可提升弹性10%-15%,止滑性提升20%-25%

中添加量(10-15 份):适用于止滑与弹性均衡需求的场景(如日常休闲鞋),止滑性提升 35%-45%,弹性保留率>90%

高添加量(15-20份):适用于止滑需求极高的场景(如雨鞋、防滑工作鞋),湿态止滑性提升 50%-60%,但弹性会下降 8%-12%,需搭配少量弹性助剂(如聚异戊二烯树脂)弥补。

(三)配方协同:与其他成分优化搭配

与补强剂协同:加氢石油树脂与白炭黑(10-15 份)复配,可进一步提升鞋底的湿态止滑性(白炭黑的多孔结构可吸附水分,它的疏水性可减少水膜),摩擦系数较单独添加它再提升10%-15%

与硫化剂协同:选择过氧化物硫化体系(如 DCP1-1.5 份)替代传统硫磺体系,可增强加氢石油树脂与橡胶分子链的结合,避免它过度渗出导致的表面发黏,同时提升弹性与耐老化性;

与增塑剂协同:少量添加环氧大豆油(2-3 份)与加氢石油树脂复配,可降低橡胶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,进一步提升低温弹性,同时不影响止滑性能。

加氢石油树脂凭借与橡胶基体的优异相容性,通过“界面黏附增强、微观形变优化、湿态水膜调控”实现橡胶鞋底止滑性能的精准提升,同时通过“交联网络均匀化、应力集中缓解、耐疲劳性增强”保障弹性稳定,有效解决传统橡胶鞋底止滑与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。在实际应用中,通过优化HPR类型(C5基、C5/C9共聚基)、添加量(5-20份)及配方协同(与白炭黑、过氧化物硫化剂复配),可满足不同场景下鞋底的性能需求。未来,随着加氢石油树脂改性技术的升级(如引入极性基团提升黏附性、纳米复合增强耐疲劳性),其在高性能橡胶鞋底(如智能防滑鞋底、环保可降解鞋底)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,为橡胶制鞋行业的性能升级提供关键支撑。
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