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氢石油树脂对丁基橡胶内胎气密性的改善效果


丁基橡胶(IIR)凭借其分子链高度饱和、侧甲基密集排列的结构特点,成为制备轮胎内胎的核心基材 —— 其分子链运动受阻,气体分子难以穿透聚合物网络,天然具备优异的气密性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纯丁基橡胶内胎仍存在气体渗透速率偏高、长期使用后气密性衰减等问题,难以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、高端商用车对低滚阻、长续航的严苛需求。加氢石油树脂作为一种低分子量、高相容性的功能性添加剂,通过物理共混与化学作用协同调控丁基橡胶的微观结构,成为提升其内胎气密性的关键技术路径。

从作用机制来看,加氢石油树脂对丁基橡胶内胎气密性的改善,核心在于“填充致密化”与“界面补强”的双重效应。一方面,加氢石油树脂的分子结构中不含不饱和双键,与丁基橡胶的饱和链段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相容性,共混后能均匀分散于丁基橡胶的橡胶相基质中,如同在聚合物网络的“孔隙”中填充“分子级填料”,这填充作用会显著压缩气体分子在橡胶内部的渗透通道,迫使气体分子需绕过树脂分子才能扩散,延长了渗透路径;同时,树脂分子与丁基橡胶分子链间通过范德华力形成弱相互作用,限制了橡胶分子链的热运动,减少了因分子链蠕动产生的瞬时微空隙,进一步降低了气体渗透的“通道密度”。无论是氧气、氮气等空气组分,还是轮胎内充注的惰性气体(如氩气),其渗透系数均会随加氢石油树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快速下降、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,通常在树脂用量为橡胶质量的10%-15%时,气密性提升效果达到至优。

另一方面,加氢石油树脂的加入能优化丁基橡胶的交联网络结构,增强内胎在动态服役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,间接保障长期气密性。丁基橡胶在硫化过程中,加氢石油树脂的极性基团(如少量残留的羟基、酯基)可与橡胶分子链上的活性位点发生微弱相互作用,促进交联点的均匀分布,减少局部交联密度过低的“薄弱区域”—— 这类区域往往是气体渗透的主要通道。同时,加氢石油树脂自身具有一定的刚性,能在橡胶基质中形成“刚性支撑点”,抑制内胎在反复充气、放气或行驶颠簸过程中产生的过度形变,避免因聚合物网络结构破坏导致的气密性衰减。此外,对于丁基橡胶常见的“冷流性”问题(即长期受压后发生缓慢形变),加氢石油树脂可通过提升橡胶的定伸应力,减少内胎与轮辋贴合处的缝隙,进一步降低气体泄漏风险。

在实际应用中,加氢石油树脂的性能参数对气密性改善效果具有显著影响。先是氢化度,高氢化度的树脂分子结构更稳定,与丁基橡胶的相容性更强,能更均匀地分散于橡胶基质中,避免因相分离形成的“微孔洞”;而低氢化度树脂因残留双键,可能与橡胶硫化体系发生竞争反应,反而影响交联结构,降低气密性提升效果。其次是软化点,软化点过高的树脂在橡胶加工过程中难以充分熔融分散,易形成团聚颗粒,成为气体渗透的“shortcut”;软化点过低则可能导致内胎在高温环境下(如夏季行驶时轮胎内部温度升高)出现树脂迁移,使局部橡胶基质失去填充支撑,导致气密性下降。通常而言,选择氢化度≥90%、软化点在80-120℃范围内的加氢石油树脂,既能兼顾加工分散性,又能实现对丁基橡胶内胎气密性的高效改善。

对比传统的气密性改善手段(如添加炭黑、白炭黑等无机填料),加氢石油树脂具有独特优势。无机填料需通过高比例添加(通常为橡胶质量的30%-50%)才能显著提升气密性,但会导致橡胶的弹性、耐寒性下降,增加内胎的加工难度;而加氢石油树脂在低添加量(10%-20%)下即可实现同等甚至更优的气密性提升效果,且对丁基橡胶的力学性能(如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)影响较小,能更好地保留内胎所需的柔韧性和耐疲劳性。此外,加氢石油树脂的加入还能改善丁基橡胶的加工流动性,降低混炼、挤出过程中的能耗,提升生产效率。

然而,加氢石油树脂在应用中也需注意潜在问题。若树脂与丁基橡胶的相容性控制不当(如树脂分子量分布过宽),长期使用可能出现树脂析出,在橡胶表面形成“喷霜”现象,虽不直接导致气密性急剧下降,但会影响内胎与轮辋的贴合性;同时,树脂的加入可能略微提升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,需通过调整配方(如搭配少量增塑剂)平衡气密性与低温弹性。总体而言,通过合理选择加氢石油树脂的类型、控制添加量及优化加工工艺,可有效实现丁基橡胶内胎气密性的提升,为高性能轮胎内胎的研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。
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