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5石油树脂作为轮胎橡胶的关键功能性助剂,其配方设计需围绕轮胎不同部位(胎面、胎体、胎侧)的性能需求,平衡增粘效果、力学强度、耐老化性等核心指标,而性能测试则需覆盖加工适配性、使用可靠性及环境耐受性,确保树脂与橡胶体系协同作用,满足轮胎复杂工况要求。
一、在轮胎橡胶中的配方设计:按部位需求定向调控
轮胎不同橡胶部件的功能定位差异显著(如胎面需耐磨、胎体需强粘合、胎侧需耐屈挠),因此C5石油树脂的配方设计需“按需调整”,核心从添加量、树脂选型、协同助剂匹配三方面展开,实现功能与性能的精准适配。
1. 配方设计核心原则:锚定部件功能,平衡“增粘”与“基础性能”
轮胎橡胶配方中,C5石油树脂的核心作用是提升粘合性能,但需避免因树脂加入导致耐磨、耐老化、力学强度等基础性能下降,因此设计需遵循两大原则:
相容性优先:选择与橡胶基材(如天然橡胶NR、丁苯橡胶SBR、顺丁橡胶BR)结构匹配的C5石油树脂—— 例如胎面胶常用NR/SBR并用体系,需选用双键含量较高、软化点在80-100℃的C5树脂(如间戊二烯型),其与二烯烃类橡胶的相容性更强,可均匀分散且不产生相分离;而胎体胶(以NR为主,需与帘子线粘合)则可选用轻度氢化的C5树脂,减少双键氧化风险,兼顾粘合力与耐老化性。
剂量适配:树脂添加量需根据部件需求控制在3%-12%(以橡胶总质量计),过低则增粘不足,过高则易导致橡胶硬度上升、弹性下降,例如胎面胶中添加5%-8%的C5树脂,可在提升胎面与胎体粘合性的同时,避免耐磨性能下降超过5%;胎体胶因需强粘合(与帘子线、胎面的复合),添加量可提升至8%-12%,但需搭配补强剂(如高耐磨炭黑N330)补偿力学强度损失。
2. 分部位配方设计:针对性解决各部件核心需求
(1)胎面胶配方:兼顾粘合性与耐磨、抗湿滑性
胎面是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位,核心需求为高耐磨、抗湿滑、低滚阻,同时需与胎体紧密粘合,避免行驶中分层。C5石油树脂在胎面胶中的配方设计重点如下:
树脂选型:优先选用软化点90-100℃、分子量分布窄(1.5-2.5)的C5树脂,分子量分布过宽易导致低分子组分迁移,影响耐磨性能;软化点过高则可能使胎面胶在加工时流动性下降,过低则高温下易软化导致滚阻上升。
协同助剂匹配:与炭黑(N330/N220,添加量30-50份)、白炭黑(提升抗湿滑性,添加量10-20份)协同使用时,C5树脂可通过分子中的极性基团(少量羟基、羰基)与白炭黑表面的硅羟基形成氢键,改善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,减少团聚;同时搭配硫磺(1.5-2.5份)、促进剂(如CBS,0.8-1.2份),确保橡胶交联密度适宜 —— 树脂不会阻碍硫化反应,反而可通过提升橡胶流动性,使硫化剂均匀分散,避免局部过硫或欠硫。
典型配方示例:NR(50份)+SBR(50份)+C5石油树脂(6份)+ 炭黑 N330(40份)+白炭黑(15份)+硫磺(2 份)+促进剂CBS(1份),该配方可使胎面胶的剥离强度(与胎体胶)提升25%以上,耐磨体积损失(DIN法)控制在180mm³以内,满足乘用车轮胎胎面需求。
(2)胎体胶配方:聚焦高粘合性与耐疲劳性
胎体是轮胎的“骨架支撑层”,由橡胶与帘子线(聚酯、尼龙)复合而成,核心需求为强粘合(橡胶-帘子线、橡胶-胎面)、耐疲劳(抵抗反复屈挠) 。C5石油树脂的配方设计需围绕“强化界面粘合” 展开:
树脂选型:选用轻度氢化的C5树脂(氢化度30%-50%),减少分子中的不饱和双键,降低老化过程中的氧化降解风险;同时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需控制在-25℃至-15℃,确保低温下胎体胶仍具柔韧性,避免帘子线与橡胶因低温变硬而脱层。
粘合体系协同:与间苯二酚-甲醛树脂(RF树脂,1-3份)、六亚甲基四胺(HMT,0.5-1份)组成“C5 树脂-RF-HMT”复合粘合体系 ——C5树脂提升橡胶自粘性,RF树脂与帘子线表面的羟基反应形成化学结合,HMT作为固化剂促进RF树脂交联,三者协同可使橡胶与聚酯帘子线的剥离强度提升 30%-40%,且经 100℃×72h 热老化后,剥离强度保留率仍达85%以上。
典型配方示例:NR(80 份)+R(20份)+氢化C5树脂(10份)+RF树脂(2份)+HMT(0.8份)+炭黑N660(35份)+硫磺(2.2份),该配方的胎体胶拉伸强度达18MPa以上,经10万次屈挠测试后无裂纹,满足载重轮胎胎体需求。
(3)胎侧胶配方:平衡粘合性与耐候、耐屈挠性
胎侧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(紫外线、臭氧、雨水),核心需求为耐候性、耐屈挠龟裂、低生热,同时需与胎面、胎体粘合紧密。C5石油树脂的配方设计重点如下:
树脂选型:选用低分子量(数均分子量800-1500)、高纯度的C5树脂,低分子量可提升树脂在橡胶中的扩散性,避免因树脂团聚导致胎侧胶耐屈挠性下降;高纯度可减少树脂中残留的小分子杂质(如未聚合的C5单体),降低杂质迁移导致的表面喷霜风险(喷霜会影响外观与粘合性)。
防老体系协同:与防老剂(如 4020,1.5-2份)、抗臭氧剂(如对苯二胺类,1-1.5份)协同使用,C5树脂的分子结构可与防老剂形成“互补”—— 树脂的柔性链段缓解橡胶分子链的屈挠应力,防老剂捕获自由基与臭氧,二者共同提升胎侧胶的耐老化性能;同时控制炭黑添加量(25-35 份,以半补强炭黑N774为主),避免高炭黑含量导致胎侧胶过硬、屈挠开裂。
典型配方示例:SBR(60份)+BR(40份)+低分子量C5树脂(5 份)+防老剂 4020(1.8份)+抗臭氧剂(1.2份)+ 炭黑N774(30份),该配方的胎侧胶经 100℃×168h 热氧老化后,拉伸强度保留率达90%,臭氧老化(50pphm,40℃)500h无裂纹,同时与胎面胶的剥离强度达8kN/m 以上。
二、C5石油树脂轮胎橡胶的性能测试:覆盖加工、使用与环境耐受性
性能测试是验证C5石油树脂配方有效性的核心环节,需从“加工适配性”“使用可靠性”“环境耐受性”三大维度设计测试项目,确保轮胎橡胶在生产过程中易成型、在行驶中性能稳定、在复杂环境下不易失效。
1. 加工性能测试:验证配方的生产适配性
加工性能直接决定轮胎橡胶能否顺利通过混炼、挤出、压延等工序,核心测试项目包括门尼粘度、硫化特性、挤出性能,重点评估C5树脂对橡胶流动性与硫化进程的影响:
门尼粘度测试:采用门尼粘度计(GB/T 1232.1),测试温度100℃,转子转速2r/min,记录 1min与4min时的门尼粘度(ML1+4 100℃)。添加C5树脂后,橡胶的门尼粘度应降低 10%-20%(如未加树脂时ML1+4为80,添加后应降至64-72),若粘度下降不足,说明树脂分散不良或选型不当,会导致混炼时能耗升高;若粘度过低(低于60),则可能导致挤出时橡胶强度不足,出现变形。
硫化特性测试:通过硫化仪(GB/T 16584)测试160℃下的硫化曲线,记录焦烧时间(t10)、正硫化时间(t90)与转矩上限(MH)-转矩下限(ML)差值(ΔM)。C5树脂应不显著缩短焦烧时间(t10 需≥5min,避免加工时早期硫化),正硫化时间(t90)控制在15-25min(适配工业化生产节奏);ΔM反映橡胶交联密度,添加树脂后ΔM应保持在25-35dN・m(如未加树脂时ΔM为30,添加后应在28-32dN・m),若ΔM下降过多(<25),说明交联密度不足,橡胶力学强度会下降。
挤出性能测试:采用毛细管流变仪(GB/T 17792)测试橡胶熔体在120℃、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,或直接通过挤出机模拟胎面 / 胎侧挤出,观察挤出物表面状态。添加C5树脂后,橡胶熔体的粘度应随剪切速率升高而明显下降(表现为“剪切变稀”特性,适配高剪切挤出工况),且挤出物表面应光滑、无缺料、无气泡,若出现表面粗糙或鲨鱼皮状纹路,说明树脂与橡胶相容性差,需调整树脂选型或添加量。
2. 使用性能测试:验证轮胎橡胶的核心功能
使用性能直接关联轮胎的行驶安全与寿命,核心测试项目包括粘合性能、力学性能、耐磨与耐屈挠性能,重点评估C5树脂对轮胎关键功能的提升效果:
粘合性能测试:针对不同部件采用对应的测试方法 —— 胎面与胎体的粘合测试采用T型剥离法(GB/T 532),测试温度23℃,剥离速度50mm/min,要求剥离强度≥7kN/m(添加C5树脂后应提升20%以上);橡胶与帘子线的粘合测试采用 H 抽出法(GB/T 14905),测试帘子线从橡胶中抽出的力,要求抽出力≥150N/根(复合粘合体系下应提升 30% 以上),若剥离 / 抽出力不足,易导致轮胎行驶中分层、爆胎。
力学性能测试:按GB/T 528测试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,按GB/T 529测试撕裂强度。胎面胶需满足拉伸强度≥16MPa、断裂伸长率≥450%、撕裂强度≥50kN/m;胎体胶需满足拉伸强度≥18MPa、断裂伸长率≥400%;胎侧胶需满足拉伸强度≥15MPa、断裂伸长率≥500%。添加C5树脂后,这些指标的下降幅度应控制在10%以内,若拉伸强度下降超过15%,说明树脂与橡胶的相容性不佳,需调整配方。
耐磨与耐屈挠性能测试:胎面胶的耐磨性采用 DIN 耐磨试验机(GB/T 9867)测试,负荷10N,转数4000转,要求耐磨体积损失≤200mm³(添加树脂后应与未加树脂时基本持平,或下降不超过5%);耐屈挠性能采用屈挠龟裂试验机(GB/T 13934)测试,温度23℃,屈挠角度90°,频率 300次/min,胎侧胶需满足10万次屈挠无裂纹,胎体胶需满足5万次屈挠无裂纹,若出现早期龟裂,说明树脂影响了橡胶的柔韧性,需选用更低Tg的树脂。
3. 环境耐受性测试:验证轮胎橡胶的长期稳定性
轮胎在使用中需承受高温、臭氧、雨水等环境因素,环境耐受性测试重点评估 C5 树脂对橡胶耐老化性能的影响,核心项目包括热氧老化、臭氧老化与耐水性测试:
热氧老化测试:将橡胶试样置于热老化箱(GB/T 3512),在100℃下老化72h(模拟轮胎长期行驶中的高温环境),测试老化后的拉伸强度保留率与断裂伸长率保留率。要求保留率均≥80%(胎侧胶因耐候需求,需≥85%),若保留率过低(<75%),说明树脂中的不饱和双键易氧化,需选用氢化C5树脂或增加防老剂用量。
臭氧老化测试:按GB/T 7762测试,将试样拉伸20%(模拟轮胎行驶中的胎侧形变),置于40℃、臭氧浓度50pphm的环境中老化500h,观察表面裂纹。合格标准为无明显裂纹(仅允许极细微小纹),若出现明显裂纹(宽度>0.1mm),说明树脂与防老剂协同效果差,需调整抗臭氧剂种类或用量。
耐水性测试:将橡胶试样浸泡在40℃蒸馏水中168h(模拟雨天行驶环境),测试浸泡后的质量变化率与拉伸强度保留率。质量变化率应控制在±2% 以内(避免树脂或小分子助剂溶出),拉伸强度保留率≥90%,若质量变化率过大(>3%),说明树脂中残留小分子杂质过多,需提升树脂纯度。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