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
  • 联系人:陈经理
  • 电 话:0393-8917369
  • 邮箱:xrchem@163.com
  • 传真:0393-8917369

C5石油树脂在路标涂料中的耐候性提升研究

发表时间:2025-08-26

路标涂料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材料,需长期暴露于户外复杂环境中,承受紫外线辐射、高低温循环、雨水冲刷、酸碱侵蚀及机械磨损等多重考验,其耐候性直接决定了道路标识的清晰度、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性。C5石油树脂作为路标涂料中的核心成膜助剂与黏结增强剂,其结构特性与改性工艺对涂料整体耐候性能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,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树脂结构优化、改性技术创新及复配体系设计展开。

一、对路标涂料耐候性的作用机制

C5石油树脂是由石油裂解副产物C5馏分(主要含异戊二烯、环戊二烯、间戊二烯等不饱和烯烃)经催化聚合而成的低分子量热塑性树脂,其在路标涂料中的耐候性贡献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:

C5石油树脂具有适宜的软化点(通常在80-120℃)与良好的相容性,能与涂料中的基料(如丙烯酸树脂、氯化橡胶)、颜填料(如钛白粉、玻璃微珠)形成均匀稳定的连续相,减少涂层内部因组分相容性差产生的微观空隙,降低水分、氧气及腐蚀性介质的渗透通道,从结构层面提升涂层的抗渗透能力,延缓涂层的水解与氧化老化。

其次,C5石油树脂分子链中含有的不饱和双键数量与分布,是影响其耐候性的核心因素。未改性的C5石油树脂因残留一定量的不饱和双键,在紫外线照射下易发生断链、交联或氧化反应,导致树脂黄变、脆化,进而引发涂层开裂、脱落,因此,通过调控聚合工艺减少双键残留,或通过后续改性封闭双键,成为提升C5石油树脂耐候性的关键方向。

此外,C5石油树脂的极性与黏结性能可增强涂料与基体(沥青路面、水泥路面)的附着力,减少因冷热循环导致的涂层与基体间的热胀冷缩差异,降低涂层起皱、剥落的风险,间接延长涂层在户外环境中的稳定服役周期。

二、改性技术对路标涂料耐候性的提升路径

针对未改性C5石油树脂耐候性不足的问题,当前研究主要通过化学改性与物理改性两种路径优化其性能,进而提升路标涂料的耐候性:

(一)化学改性:从分子结构层面增强抗老化能力

化学改性通过改变C5石油树脂的分子结构,减少不饱和键含量、引入抗老化官能团或提升分子链稳定性,是提升耐候性的根本手段。常见的化学改性方向包括:

加氢改性:这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且效果显著的改性技术。通过催化加氢反应,将C5石油树脂分子链中的不饱和双键转化为单键,显著降低树脂的不饱和程度。加氢后的C5石油树脂分子链稳定性大幅提升,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减弱,不易发生氧化降解或黄变,同时保持了原有的相容性与黏结性能。将加氢C5石油树脂应用于路标涂料中,可使涂层的抗紫外线老化时间延长30%-50%,且能有效抑制涂层在高温环境下的软化变形与低温环境下的脆裂。

接枝改性:通过引入具有抗老化功能的单体(如马来酸酐、丙烯酸酯类单体)与C5石油树脂分子链发生接枝反应,在树脂分子中引入极性官能团或抗氧基团,例如,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后的C5石油树脂,其极性增强,与涂料中颜填料的结合力提升,减少颜填料的迁移与析出;同时,接枝后的树脂分子链抗自由基攻击能力增强,可延缓涂层在雨水冲刷与酸碱侵蚀下的降解速度,提升涂层的耐水、耐酸碱性。

共聚改性:在C5馏分聚合过程中,引入少量具有优异耐候性的共聚单体(如苯乙烯、α-甲基苯乙烯或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),通过调节共聚单体的比例,调控树脂的分子结构与性能,例如,引入硅氧烷类单体共聚后,C5石油树脂分子链中会引入Si-O键,其键能高于C-C键,可提升树脂的耐高温性与抗紫外线能力,同时硅氧烷基团的疏水性可增强涂层的防水性能,减少雨水对涂层的渗透破坏。

(二)物理改性:通过复配体系优化提升整体耐候性

物理改性不改变C5石油树脂的分子结构,而是通过与其他耐候性材料复配,利用组分间的协同作用提升路标涂料的耐候性能,具有工艺简单、成本可控的优势:

与抗老化助剂复配:将C5石油树脂与紫外线吸收剂(如苯并三唑类、二苯甲酮类)、抗氧剂(如受阻酚类、亚磷酸酯类)或光稳定剂(如受阻胺类)复配使用。紫外线吸收剂可优先吸收紫外线能量,减少紫外线对C5石油树脂分子链的破坏;抗氧剂能抑制树脂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,延缓树脂脆化;光稳定剂则可捕获自由基并分解氢过氧化物,进一步延长涂层的抗老化寿命。研究表明,当C5石油树脂与复合型抗老化助剂(如紫外线吸收剂UV-327与抗氧剂10101:1复配)协同使用时,路标涂料的耐人工加速老化时间可从500h提升至800h以上,涂层的色差变化率降低40%以上。

与高性能树脂共混:将C5石油树脂与耐候性优异的高分子树脂(如氟碳树脂、聚硅氧烷树脂)共混,利用高性能树脂的耐候性优势弥补其不足,例如,C5石油树脂与氟碳树脂共混后,氟碳树脂分子中的C-F键能高、稳定性强,可在涂层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,阻挡紫外线、水分与氧气的侵入;同时,C5石油树脂的良好相容性可改善氟碳树脂的成膜性与黏结性,避免共混体系出现相分离。这种共混体系应用于路标涂料中,既能保证涂层的耐候性,又能降低成本(相较于纯氟碳涂料,成本可降低20%-30%)。

三、C5石油树脂基路标涂料耐候性的评价方法

为精准评估C5石油树脂改性对路标涂料耐候性的提升效果,需通过模拟户外环境的加速老化试验与实际户外暴露试验,结合多项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:

(一)加速老化试验:快速模拟长期户外环境影响

加速老化试验通过强化紫外线、温度、湿度等老化因素,在短时间内模拟涂层在户外数年的老化过程,是实验室阶段评价耐候性的核心方法。常用的试验标准包括GB/T 1865-2009《色漆和清漆 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》(等效采用ISO 11341)、ASTM G154《非金属材料紫外线(UV)暴露标准实践》等。试验过程中,通过氙灯或紫外灯模拟阳光辐射,控制温度(通常为40-60℃)与相对湿度(50%-70%),并定期喷水模拟雨水冲刷。

试验后主要检测指标包括:

外观变化:观察涂层是否出现开裂、剥落、起皱、粉化或黄变等现象,通过目视评级或图像分析量化外观损伤程度。

光学性能变化:路标涂料的反光性能直接影响夜间行车安全,需检测老化后涂层的逆反射系数(依据GB/T 24725-2020《路面标线用玻璃珠》),评估反光能力的衰减情况;同时,通过色差仪测定涂层的色差(ΔE),反映树脂黄变或颜填料褪色对涂层外观清晰度的影响。

力学性能变化:测试涂层的附着力(划格法或拉开法)、柔韧性(弯曲试验)与硬度(铅笔硬度法),判断老化过程中树脂的脆化、交联或降解是否导致涂层力学性能下降,例如附着力下降会增加涂层剥落的风险,柔韧性降低则会导致涂层在低温下易开裂。

(二)户外暴露试验:验证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耐候性

户外暴露试验是将涂覆好的样板放置于典型气候区域(如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或高原地区),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,真实反映涂层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耐候性能。常用的暴露站点包括海南(高温高湿强紫外线)、青海(高海拔强紫外线)、黑龙江(低温严寒)等,暴露时间通常为1-3年。

试验过程中,定期(如每3个月、6个月、12个月)检测涂层的外观、逆反射系数、附着力等指标,与加速老化试验结果进行对比,校正加速老化试验的模拟准确性,同时为C5石油树脂的改性方向与涂料配方优化提供实际应用数据支撑,例如,在海南暴露1年的C5石油树脂基路标涂料,若未改性树脂涂层的逆反射系数衰减率达60%,而加氢改性树脂涂层的衰减率仅为 25%,则可验证加氢改性对耐候性的显著提升效果。

四、研究趋势与挑战

当前,C5石油树脂在路标涂料耐候性提升领域的研究,正朝着“绿色化、高性能化、功能一体化”方向发展:一方面,随着环保法规的收紧,低VOC(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、无重金属的C5石油树脂改性技术成为研究热点,例如水性C5石油树脂的开发,可减少溶剂型涂料对环境的污染,同时需保证水性树脂的耐候性与成膜性能;另一方面,功能性改性成为新方向,如在C5石油树脂中引入自修复官能团,使涂层在出现微裂纹时能自主修复,延长使用寿命;或与光催化材料(如 TiO₂)复配,赋予涂层自清洁功能,减少灰尘、油污对涂层反光性能的影响。

同时,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:一是如何在提升C5石油树脂耐候性的同时,兼顾其与涂料其他组分的相容性及涂料的施工性能(如干燥速度、流平性),避免因改性导致涂料施工难度增加;二是加速老化试验与户外暴露试验结果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优化,部分改性树脂在加速老化试验中表现优异,但在实际户外环境中因气候复杂性(如昼夜温差、酸雨)导致耐候性衰减速度快于预期,需建立更精准的加速老化模拟模型;三是低成本与高性能的平衡,例如加氢改性虽能显著提升耐候性,但加氢工艺的设备投资与能耗较高,如何降低改性成本,推动高性能C5石油树脂在路标涂料中的大规模应用,仍是行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