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5石油树脂生产中废气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
C5石油树脂生产过程中,由于原料(如裂解C5馏分中的异戊二烯、间戊二烯等)的不完全反应、挥发及副反应,会产生含烃类、硫化物、非甲烷总烃(NMHC)等污染物的废气,若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近年来,针对这类废气的处理技术在研发与应用中不断优化,形成了以回收利用为核心、净化处理为保障的技术体系。
一、基于资源回收的预处理技术
C5石油树脂废气中含有大量可利用的轻质烃类,预处理阶段通过回收有价值组分,既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,又能实现资源循环,是当前的主流研发方向。
冷凝回收技术:利用废气中不同组分沸点的差异,通过多级冷凝(如-30℃至-70℃梯度降温)将高沸点烃类(如C5-C8馏分)液化回收,该技术适用于浓度较高(通常VOCs浓度>5000mg/m³)的废气,回收的烃类可重新作为生产原料,降低原料消耗。近年研发的高效换热器(如板式冷凝器、螺旋板冷凝器)进一步提升了传热效率,使回收率可达85%以上,且能耗较传统列管式冷凝器降低15%-20%。
吸附-解吸回收技术:采用活性炭、分子筛或活性炭纤维等吸附剂对低浓度废气(VOCs浓度1000-5000mg/m³)进行吸附,饱和后通过热空气、蒸汽或氮气解吸,将富集的烃类气体冷凝回收。新型复合吸附剂(如负载金属氧化物的活性炭)的研发,提高了对硫化物的耐受性,解决了传统吸附剂易中毒的问题,延长了使用寿命,例如,某企业采用分子筛吸附 - 氮气解吸工艺,废气中NMHC去除率达92%,回收的烃类年经济效益超百万元。
二、深度净化处理技术
对于预处理后仍未达标的低浓度废气(VOCs 浓度<1000mg/m³),需通过深度净化技术去除残留污染物,常见技术包括催化燃烧、生物处理及等离子体技术等。
催化燃烧技术:在催化剂(如Pt、Pd负载型催化剂,或非贵金属催化剂如MnO₂-CeO₂)作用下,使废气中的烃类在200-400℃下氧化为CO₂和H₂O,净化效率可达95%以上。近年研发的蜂窝状整体催化剂,提高了气固接触效率,降低了压降,且抗冲击性更强,适用于间歇式生产的波动工况。此外,将催化燃烧与余热回收(如通过换热器加热冷空气作为解吸热源)结合,可实现能量自给,降低运行成本。
生物处理技术:利用微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)的代谢作用降解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,适用于中低浓度、易生物降解的烃类废气。通过优化生物滤池的填料(如采用陶粒与活性炭复合填料)、控制湿度(50%-60%)和pH(7-8),可提高微生物活性,使处理效率稳定在80%-90%。该技术成本低、无二次污染,但对高浓度或难降解组分(如多环芳烃)处理效果有限,常作为辅助工艺与其他技术联用。
低温等离子体技术:通过高压放电产生高能电子,裂解废气中的污染物分子,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。近年研发的协同技术(如等离子体与催化联用),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种(如・OH、O₃)激活催化剂,提高了对低浓度VOCs的降解效率,同时减少了副产物(如NOₓ)的生成。该技术反应速度快,适用于复杂组分废气,但能耗较高,目前更适合作为应急处理或辅助净化手段。
三、组合工艺的应用与优化
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复杂废气的处理需求,组合工艺成为实际应用的主流选择,例如:“冷凝回收+催化燃烧”组合:高浓度废气先经冷凝回收大部分烃类,剩余低浓度废气进入催化燃烧装置彻底净化,兼顾资源回收与达标排放。某C5石油树脂生产企业采用该工艺后,NMHC排放浓度从初始的8000mg/m³降至50mg/m³以下,年回收原料约300吨,运行成本降低30%。
“吸附浓缩+生物处理”组合:针对间歇排放、浓度波动大的废气,先通过吸附剂浓缩污染物,再由生物处理系统降解,避免了生物系统因负荷波动导致的效率下降。
四、技术发展趋势
未来,C5石油树脂废气处理技术将向高效化、低碳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:一方面,研发高选择性吸附材料、高效低耗催化剂(如光催化材料),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与资源回收纯度;另一方面,通过工艺集成(如将废气热能用于解吸或燃烧系统)降低能耗,并结合在线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,实现废气处理的智能化运行,适应不同生产工况的动态变化。同时,针对废气中硫化物等特征污染物,开发专用脱除技术(如络合吸收-氧化法),进一步提升废气净化的全面性。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