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变仪测试:加氢石油树脂熔体黏度与加工窗口的关联性


一、测试背景与核心逻辑

加氢石油树脂作为热熔胶、涂料等领域的关键原料,其熔体流变行为直接决定加工可行性。流变仪通过测量树脂熔体在不同温度、剪切速率下的黏度变化,构建 “黏度 - 温度 - 剪切速率” 三维关系,进而界定材料的 “加工窗口”—— 即黏度处于适宜范围(通常 10~1000Pas)时的温度与剪切条件区间。当熔体黏度过高(>1000Pas),会导致挤出困难或设备磨损;黏度过低(<10Pas)则易引发材料流挂或性能劣化,因此精准关联黏度与加工参数是优化生产工艺的核心。

二、实验准备:仪器选型与样品预处理

流变仪类型与配件

旋转流变仪(推荐型号:Haake MARS TA ARG2):配备平行板夹具(直径 25/50mm,间隙 0.5~2mm),适用于熔体剪切流变测试;若需模拟挤出场景,可搭配毛细管流变仪(如 Rheometrics Capillary Rheometer)。

控温系统:温控精度 ±0.5℃,覆盖范围 50~300℃(匹配加氢石油树脂软化点 80~160℃的典型区间),夹具需预先恒温 10 分钟以消除热滞后。

样品处理要点

加氢石油树脂需粉碎至粒径 < 2mm,避免大块颗粒在夹具间形成空隙;称取 5~10g 样品置于夹具中央,施加轻微压力使其熔融并填满间隙(避免气泡残留)。

针对不同氢化程度的树脂(如 C5C9 加氢树脂),需提前通过 DSC 测定其熔点或软化点,为温度区间设定提供参考(例:氢化 C9 树脂软化点约 110℃,测试温度可从 120℃起始)。

三、测试方案:关键参数设计与流程

温度扫描测试(固定剪切速率)

目的:建立黏度 - 温度曲线,确定熔体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。

参数设置:

剪切速率:选择 10~100s⁻¹(模拟热熔胶涂布或挤出成型的典型剪切条件);

温度范围:从软化点以上 20℃开始,以 5~10/min 升温至 300℃,每 10℃恒温 2 分钟采集数据。

典型曲线特征:

低于软化点时,树脂呈固态或高弹态,黏度极高(>10Pas);超过软化点后,黏度随温度升高呈指数下降(符合 Arrhenius 方程:η=Ae^(Ea/RT),其中 Ea 为黏流活化能)。

剪切速率扫描测试(固定温度)

目的:分析熔体的剪切变稀行为,界定加工中的剪切稳定性。

参数设置:

温度点:选择软化点以上 30℃、50℃、70℃三个典型温度(如氢化 C5 树脂软化点 80℃,测试温度可选 110℃、130℃、150℃);

剪切速率范围:0.1~1000s⁻¹,对数扫描,每个数量级采集 5 个数据点。

关键发现:加氢石油树脂熔体通常表现为 “假塑性流体”—— 随剪切速率增加,黏度逐渐下降(分子链取向导致阻力减小),当剪切速率超过 100s⁻¹ 时,黏度下降趋势变缓,需避免加工中因高剪切导致熔体破裂。

四、加工窗口的界定方法

基于黏度阈值的温度 - 剪切区间

适宜加工黏度范围:根据应用场景设定,例:

热熔胶挤出涂布:黏度需控制在 50~500Pas,对应温度区间通常为软化点以上 40~80℃(如氢化 C9 树脂在 150~190℃时黏度约 100~300Pas);

涂料喷涂:黏度需 < 100Pas,需将温度提升至软化点以上 80~100℃,但需注意避免超过热分解温度(如氢化 C5 树脂在 200℃以上可能开始分解,导致黏度异常下降)。

动态热机械分析(DMA)辅助验证

在流变仪测试基础上,通过 DMA 测量储能模量(G')和损耗模量(G''),当 G''>G' 且两者差值非常大时,熔体流动性很好,对应加工窗口的中心温度点,例如,某氢化 C5 树脂在 130℃、剪切速率 50s⁻¹ 时,G''=1200PaG'=800Pa,此时熔体均匀性很好,适合薄膜流延加工。

五、影响因素与应用案例

结构 - 黏度关联性

氢化程度:完全氢化的石油树脂(双键转化率 > 98%)分子链更规整,高温下黏度下降更平缓,加工窗口更宽(如氢化 C9 树脂加工温度区间可比未氢化树脂拓宽 20~30℃);

分子量分布:窄分布树脂(PDI<2.0)在剪切作用下黏度变化更稳定,适合精密挤出(如电子胶黏剂);宽分布树脂(PDI>3.0)因低分子链易流动,低温下黏度更低,适合快速涂布。

实际生产应用

案例:热熔胶棒生产

通过流变仪测试发现,某氢化 C5/C9 共聚树脂在 160℃、剪切速率 100s⁻¹ 时黏度为 200Pas,符合挤出成型要求;若生产中温度降至 140℃,黏度升至 800Pas,会导致挤出压力骤增(从 5MPa 升至 12MPa),设备能耗增加且胶棒表面出现波纹。此时需通过流变数据调整挤出机温度设定(维持 160±5℃),确保黏度稳定在加工窗口内。

六、测试注意事项与拓展应用

避免热氧老化:测试过程中需通入氮气(流量 20mL/min),防止树脂在高温下氧化交联,导致黏度异常升高(如 180℃下空气氛围中测试 30 分钟,黏度可能增加 30% 以上);

与热重分析(TGA)联用:结合 TGA 确定的热分解温度(如某树脂 T=280℃),将加工温度上限控制在 T₁以下 50℃(即≤230℃),避免熔体降解;

新型加工技术适配:针对 3D 打印等新兴应用,可通过流变仪测试高剪切速率(>1000s⁻¹)下的黏度响应,筛选适合快速成型的树脂牌号(如要求黏度在 1000s⁻¹ 时 < 50Pas)。

通过流变仪测试构建的黏度 - 加工窗口关联模型,可直接指导加氢石油树脂的配方优化(如添加增塑剂降低熔体黏度)和工艺参数调试,实现从实验室数据到工业化生产的精准转化。

本文来源:河南向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://www.upresinchem.com/